返回 养成类打造独一无二的景区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6章 和谐余波[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book5.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歌者离去后,景区表面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一种微妙的张力在空气中弥漫。歌者所倡导的“大寂静”理念如同一粒种子,在部分居民心中悄然生根。尽管多样性增强场成功抵消了和谐频率的直接影响,但其哲学层面的冲击却难以迅速消散。
    nbsp嬴政和李世民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思想暗流。他们决定不采取压制手段,而是开放一系列“存在哲学研讨会”,鼓励各种观点进行理性交锋。第一次研讨会便吸引了众多参与者,气氛热烈异常。
    nbsp李白在研讨会上慷慨陈词:“歌者所言大寂静,实则是灵魂的消亡!若无矛盾冲突,何来艺术创作?若无生死轮回,何来生命珍贵?”他的话语充满了诗人的激情,却也透露出对歌者理念的深层不安。
    nbsp执行单元代表则提出不同看法:“效率与和谐并非必然导致创造性死亡。我们观察到,适度秩序反而能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nbsp意识混合体代表发言更具辩证性:“我们本身便是矛盾统一体。完全和谐确会窒息活力,但过度混乱同样不利于存在。关键在于动态平衡。”
    nbsp杨贵妃从艺术角度补充:“最美妙的音乐需要不和谐音的衬托,最动人的舞蹈需要静止瞬间的铺垫。完全的和谐反而单调。”
    nbsp在这些讨论中,一个新兴派别逐渐形成——“和谐改良派”。他们不赞同歌者的极端和谐化,但认为景区当前过于强调多样性和冲突,忽视了一致性与协调的价值。
    nbsp这一派别由一位原工部研究人员意识混合体领导,名为陈明远(与早期出现的陈明非同一人)。他提出“有限和谐”理念:在保持个体性的前提下,寻求更高层面的协调。
    nbsp“我们不需要消除差异,”陈明远在研讨会上阐述,“但可以建立差异间的和谐共鸣。如同交响乐中不同乐器各司其音,却共同创造和谐整体。”
    nbsp这一理念获得部分居民认同,特别是那些厌倦了持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个体。甚至连一些意识混合体和忆灵也开始认同这种观点。
    nbsp霍去病对这种趋势感到担忧:“歌者的思想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回归。这次不是外部强加,而是内部滋生。”
    nbsp诸葛亮则更加冷静:“思想之争,堵不如疏。需以理服之,以实证之。”
    nbsp为了验证不同理念的价值,李世民提议进行一次社会实验:在景区内划定三个区域,分别实行“创造性混沌”、“有限和谐”和现行“多元平衡”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后比较结果。
    nbsp实验获得委员会批准。创造性混沌区由李白主导,鼓励最大程度的个体表达和实验精神;有限和谐区由陈明远管理,强调协调与共识;多元平衡区则维持现有模式。
    nbsp实验初期,各区展现出鲜明特色。创造性混沌区艺术创作爆发式增长,但也出现资源浪费和冲突增多;有限和谐区效率显着提升,居民满意度高,但创新性下降;多元平衡区则处于中间状态。
    nbsp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创造性混沌区居民开始自发组织起来协调冲突,有限和谐区居民则悄悄进行“违规”创新,多元平衡区则吸收了两区优点。
    nbsp“这表明纯粹极端模式难以持久,”嬴政分析,“系统会自然趋向动态平衡。”
    nbsp实验中期,一个意外事件改变了局势:一批新到的意识碎片在有限和谐区表现出严重不适,他们的个体性正在被“和谐”环境消解。
    nbsp霍去病紧急介入调查,发现有限和谐区的环境设置确实在nbspsubtlynbsp压制个性差异。虽然不像

第346章 和谐余波[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