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章 承武六年,土地国有化[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book5.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战争对于科技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正德年间大明第一次科技爆发,留下了丰厚的底蕴。
    nbsp不过后面朝政腐败,很多技术并没有化为战斗力,而是保存了下来。
    nbsp在杨轩接掌朝政之后,便开始利用正德年间留下的科技底蕴,发展生产力。
    nbsp正因如此,杨轩才能武装起数十万大军。
    nbsp此次讨伐李自成,明军兵分三路,每一路五万大军,共计十五万,号称三十万。
    nbsp这是自古以来约定成俗的规矩了,会夸大兵力,给予敌人心理压力。
    nbsp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心理战术的运用。
    nbsp十五万兵力,全都是一战战斗人员,不算后勤人员,不然的话,号称五十万,八十万大军也是可以的。
    nbsp古代行军打仗,通常都是三至五人供养一名士卒,后勤方面的人员占大多数。
    nbsp不过现在属于是本土内地作战,民夫招募方便,后勤压力也小,不需要大量的后勤人员跟随大军作战。
    nbsp相反远征的话,就需要大量的后勤人员随军作战了。
    nbsp比如朱老四远征漠北,号称五十万大军,可能一线作战人员就只有十多万,剩下的属于二三线作战人员,民夫的比例并不高。
    nbsp如果一线作战人员损失过大的话,就需要二三线作战人员补充上去,民夫没有经过训练,作战意志不强,贸然补充,非但不能起到恢复战力的作用,甚至在战斗的时候他们会带头溃逃。
    nbsp所以,朱老四在远征漠北的时候,会集合大量的卫所兵充当辅兵,负责后勤,他们接受过训练,懂军令,他们能保护后勤物资,也能在一线作战人员伤亡大的时候进行补充。
    nbsp十五万的兵力和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比起来兵力自然不占优势,但明军的优势是装备好,训练好,纪律强,作战意志坚强。
    nbsp所以,这一战,杨轩是充满信心的。
    nbsp整个作战计划都是他制定的,当然,他主要负责的是整个大的战略方面,两军交战之后,怎么打,那是一线指挥人员的事。
    nbsp消息传递本就不快,他不可能去进行微操。
    nbsp不然胜仗也能打成败仗。
    nbsp大军开拔之前,他将李定国、洪承畴、吴三桂几人叫到面前,进行叮嘱。
    nbsp他强调各路大军不可贪功冒进,需稳扎稳打,将攻打下来的地方消化完成后再进行进攻。
    nbsp还有,他暗示几人,所有不服从朝廷政策的地主士绅都按照反贼李自成同党的罪名处置。
    nbsp这场战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南方清理干净,为土地国有化扫清障碍的。
    nbsp听完杨轩的指示,三人便率军开拔。
    nbsp半个多月后,明军抵达前线。
    nbsp相比明军军容整齐,士气旺盛,大顺军在气势上明显要输一筹。
    nbsp随着两军开始交战,大顺军直接被明军的战斗力给震撼到了。
    nbsp那密集的炮火就跟不要钱似的,一轮接着一轮。
    nbsp两军还没有正式接触,大顺军就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伤亡。
    nbsp明军的战术并不难理解,就是大炮轰完步军冲,步军冲完大炮轰。
    nbsp若是正面遇到的抵抗强烈,那就从两翼进行穿插,攻击侧翼。
    nbsp打击敌军的士气,动摇敌军的军心。
    nbsp就是凭借着这样的战术,明军一步步稳步推进,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nbsp后勤方面完全不用担心,杨轩招募了四十多万民夫,昼夜不停的为前线大军运送粮草,弹药等物资。
    nbsp……
    nbsp前线节节败退的消息不断传到李自成的面前,这让他的脸色极为难看。
    nbsp他的兵力数倍于明军,竟然还打成了这个样子,

第35章 承武六年,土地国有化[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