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前凉7[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book5.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郎将王擢屯结陇上,为苻雄所破,奔重华。重华厚宠之,以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假节,使张弘、宗悠率步骑万五千配擢,伐苻健。健遣苻硕御之,战于龙黎。
nbsp擢等大败,单骑而还,弘、悠皆没。重华痛之,素服为战亡吏士举哀号恸,各遣吊问其家。复授擢兵,使攻秦州,克之。遣使上疏曰:“季龙自毙,遗烬游魂,取乱侮亡,睹机则发。臣今遣前都锋督裴恒步骑七万,遥出陇上,以俟圣朝赫然之威。山东骚扰不足厝怀,长安膏腴,宜速平荡。臣守任西荒,山川悠远,大誓六军,不及听受之末;猛将鹰扬,不豫告成之次,瞻云望日,孤愤义伤,弹剑慷慨,中情蕴结。”于是康献皇后诏报,遣使进重华为凉州牧
nbsp是时御史俞归至凉州,重华方谋为凉王,不肯受诏,使亲信人沈猛谓归曰:“我家主公奕世忠于晋室,而不如鲜卑矣。台加慕容皝燕王,今甫授州主大将军,何以加劝有功忠义之臣乎明台今宜移河右,共劝州主为凉王。大夫出使,苟利社稷,专之可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归对曰:“王者之制,异姓不得称王;九州之内,重爵不得过公。汉高一时王异姓,寻皆诛灭,盖权时之宜,非旧体也。故王陵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伐之。至于戎狄,不从此例。春秋时吴楚称王,而诸侯不以为非者,盖蛮夷畜之也。假令齐鲁称王,诸侯岂不伐之故圣上以贵公忠贤,是以爵以上公,位以方伯,鲜卑北狄,岂足为比哉子失问也。且吾又闻之,有殊勋绝世者亦有不世之赏,若今便以贵公为王者,设贵公以河右之众南平巴蜀,东扫赵魏,修复旧都,以迎天子,天子复以何爵何位可以加赏幸三思之。”(沈)猛具宣(俞)归言,重华遂止。
nbsp中后时期
nbsp353年,张祚乘张重华病死,即位的张曜灵年幼之际发动政变夺位,张祚自称凉公,随后称凉王,给张轨以下的君主统统追加庙号和谥号。但张祚猜忌手握重兵的族人张瓘,就派兵攻杀他,张瓘也带兵还击,355年张祚战败被杀。张瓘立张玄靓为新任凉王。
nbsp376年,苻坚以步骑十三万大举进攻前凉,张天锡被迫出降,前凉灭亡,苻坚封其为归义侯。后来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利,张天锡趁机投奔东晋,得了个官,桓玄篡位作乱时去世。
nbsp张氏的前凉政权依靠凉州大姓﹐并始终对东晋表示忠诚﹐藉以维系人心。各代统治者除张祚外,都自居晋朝的刺史或州牧,还接受东晋的封号。张骏为和东晋沟通﹐甚至不惜向成汉皇帝李雄称臣,以求假道。
nbsp张氏子孙世代保守的凉州,是当时中国北部最为安定的地区和文化中心,都城姑臧是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北原是通往西方的陆路交通要道,商业繁荣,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也较发达。西晋灭亡后,内地流亡人民相继到来,劳动力增加,生产经验传播,凉州的社会经济更有发展。当时的凉州还是中国北部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重要地区,有南有建康,北有姑臧的美誉。
nbsp复国余烬
nbsp张大豫是张天锡次子,被立为世子,张天锡投靠东晋时,他来不及随往,又怕前秦君主苻坚加害,无奈投奔长水校尉王穆,在河西由焦松、齐肃、张济等人拥立占据阳坞,386年他自称凉王、抚军将军,年号凤凰。
nbsp凉王系图
nbsp不久,吕光奉苻坚之命征讨张大豫,吕军一时大败,但张大豫不纳智囊王穆之言,因胜而骄,用强兵伐吕,虽得建康太守李隰、祁连都尉严纯相助,但吕光寻机攻破对方兵营,张大豫军大败。张大豫逃奔广武,被当地人捉住交给了吕光,同年被吕光斩杀于闹市,至此前凉灭亡,后凉州由凉州大姓梁熙镇守。
nbsp疆域
nbsp西晋统一天下后,凉州划为八郡四十六县,而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如故。凉州刺史管辖的范围,包括了东起金城,西到西域,延至西海的广大地域,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前凉统治范围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载其疆域“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
nbsp郡县制
nbsp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在此基础上小作调整后,将凉州重新划定为九郡四十八县。
nbsp张轨为凉州刺史,镇武威(郡),上表请合秦雍流移人于姑臧西北,置武兴郡。又分西平界置晋兴郡。
nbsp张寔时期,分金城之令居、枝阳二县,又立永登县,合三县立广武郡。
nbsp张茂分武兴、金城、西平、安故为定州。永昌初,茂使将军韩璞率众取陇西南安之地,以置秦州。
nbsp张骏以秦州陇西郡狄道县立武始郡,分属凉州。
nbsp文化
nbsp北方佛都
nbsp前凉崇尚佛教,张轨时期已经造有铜佛像,张骏即位后大造佛像,凉州佛教盛极一时。
nbsp前凉太清四年(公元366年),前凉僧人乐尊路经三危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
nbsp社会学术
nbsp社会状况
nbsp东汉魏晋以来,与关中、关东地区相比,西北在经济社会方面得到稳步发展。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张轨受命出任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东晋十六国时期,五凉政权中的前凉政权由此肇基。这个以凉州着姓和世家大族为政治核心的割据政权建立初期就依赖大族豪右、武力豪族势力。
nbsp据史料记载,西晋实行占田与课田制度,这种土地的分配制度不是国有土地基础的授田,而只是在法律上规定和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以及按照土地亩数缴税的数额。至于这个土地占有限额能否达到,国家并不给予保证。
nbsp因此大量的土地都集中在豪右地主手里。再加上中原战乱,人口大量西迁,一些避乱迁入河西的西晋官吏也随之加入豪右地主行列,成为新的土地兼并者。为了“追新朝末窦融故事”,一统西北,面对这些关乎民生的困难问题,前凉的历任执政者都一一化解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在张轨时期,因军国初创,财政是前凉面临的首要问题,包括赋税、徭役和兵役等这无不一一加在老百姓头上。如果农民的土地问题解决不了,那么赋税、徭役和兵役的征收将十分困难。若采取强制征收,只能加大老百姓的贫困化程度,导致广大农民破产流亡。更甚者会造成前凉社会经济难以启动和运行,民怨载道,社会不安。鉴于此种形势,张轨及其后继者都从民生国计两个方面考虑,继续沿用晋朝确认的“以经济政策为治国之本”的策略,把土地和赋税问题作为治国兴邦的根本问题加以解决。
nbsp自晋惠帝永宁元年中原陷入战乱,到晋怀帝永嘉中匈奴和羯人起兵,黄河中下游的广大老百姓横遭屠杀、蹂躏。在锋镝之余,大量百姓辗转流离,远离战乱的西北成了中原流民瞩目的地方之一。张轨到凉州后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便上表西晋政府,建议在姑臧城西北面划出一大块土地,设置侨郡县,配土地给流民耕垦。张轨在给西晋政府的奏表里这样写道:“请合秦雍流民移之,于姑臧西北置武兴郡,统武兴、大城、乌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秋、司监等县。”
nbsp张轨的这招一举两得,首先是解决了流民在土地占有和利用方面的冲突,其次还让这些流民逐渐过度成前凉国赋税和徭役的承担者。
nbsp嘉平四年(314年)五月,张轨躺在病榻上,给文武大臣们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文武将佐,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见《资治通鉴·第九十九卷》)张轨在临死时也念念不忘减轻凉州百姓的负担,张茂当上西平公劳役百姓修筑灵均台时武陵人阎曾就假借张轨名义深夜跑到王宫门前高喊:“武公遣我来曰:何故劳百姓而筑台乎”张茂听后也只好作罢。
喜欢。
第641章 前凉7[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