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2章 楚国历代君主17[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book5.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负刍就已经被秦军俘虏,而项燕立了一个新王是昌平君,后面发生战争时,昌平君和项燕一起战死了[1]。楚幽王去世后,楚哀王继位,不过仅仅两个月后楚哀王就被杀害,负刍被拥立为新王,便是楚王负刍。当时秦国一统六国已经势在必得,接连拿下楚国十余座城池,楚王负刍打算割地求和,但秦军根本不买账,执意要灭楚。公元前223年,楚国都城被攻破,楚王负刍被俘,楚国正式宣告灭亡。不过楚王负刍最后好像并没有被处死,也是六国中唯一活下来的国君,这究竟是为何呢?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的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重复着分分合合的故事,比如春秋战国便是乱世,而秦朝则是大一统的王国。而每一次的变化,都是建立在了无数人的鲜血的基础上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并建立起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此时的秦始皇可谓是意气风发。有胜利者必定就有失败者,而对于这些亡国的君王而言,他们的生活自然就没有秦始皇这么幸福了。对于韩国而言,早在韩恒惠王之时,这个国家便臣服秦朝了,到了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兵攻打韩国,韩王选择了投降,韩国灭亡。而后韩国的贵族们为了利益发动了叛变,但是最终依旧被秦始皇平定了,而投降的韩王也没有获得好的下场,在公元前226年之时被秦王处死了。齐国是战国时期比较强大的国家,但是齐王建却并不是一个有头脑的君主,他多次轻信秦国的言语,最终导致了在其他五国灭亡之后,他再也没有了助手,只能选择投降。秦始皇自然是看不起这样的人的,因此将其安排在了偏远的地区,还不给他食物。就这样,齐王建最终诶活活饿死了。而魏国的末代君王魏王假也因为打不过秦国而亡国,并成为阶下囚,不过对于他的结局,史书中并未记载。赵王迁即位之后,秦国多次攻打赵国,并连连获胜,最终赵国灭亡,赵王成为了阶下囚,并被流放到了深山之中。燕王喜是个喜欢发动战争的人,此等劳民伤财的行为对燕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最终燕国也被秦国灭亡了,而燕王喜则被俘虏,在被送往咸阳的路上,燕王喜被活活饿死了。楚王负刍是楚国的最后一任君主,而这个国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强大的国家,然而这个国家的将士依旧打不过有着“战神”之称的白起。在多次战争之中,楚国连连败退,并最终被灭。楚国灭亡之后,楚王负刍的命运也就掌握在了秦王的手中,但是因为他是主动投降的,秦王便放过了他,仅仅是将其贬为了庶人。但历史上对于楚王负刍最后的记载,至今任是个谜[2]。折叠一、出生背景据《史记》记载,楚王负刍是楚怀王的儿子,他出生于公元前329年到公元前278年之间。因此,楚王负刍是楚怀王的儿子。二、生平事迹楚王负刍在位期间,楚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都比较稳定。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这些措施对于稳定楚国内政和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他还注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些措施使得楚国的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后来的楚国繁荣奠定了基础。折叠三、后代问题关于楚王负刍是否有后代的问题,历史记载并不明确。有些史书认为他有后代,而有些则认为他没有后代。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楚怀王卒,子幽王即位。幽王荒淫无道,不修德行,百姓苦之。”这句话中的“荒淫无道”可以看作是对楚王负刍的一个负面评价。然而,《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却说:“楚怀王卒,子哀王即位。哀王好治宫室,百姓怨之。”这句话中的“好治宫室”可以看作是对楚王负刍的一个负面评价。因此,关于楚王负刍是否有后代的问题,历史记载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四、结论综上所述,关于楚王负刍是否有后代的问题,历史记载并不一致。虽然有些史书认为他有后代,但是也有些史书认为他没有后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考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3]。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楚nbspnbsp湖广地区的别称
    nbsp湖广地区(今湖北、湖南)自周以后即称楚地。明代,34;楚34;正式成为湖广布政使司的代称。
    nbsp清初,湖广省分为湖南、湖北二省,34;楚34;仍长期为湖南、湖北中任一省份的别称。
    nbsp宣德之后,明代人将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俗称34;两京十三省34;)附会于《诗经》的34;二南十三国34;。此外,明朝的分封制度与督抚制度加强了各布政使司与周代诸侯国的联系。明中期,内地各布政使司的代称逐渐成形,绝大多数采用周代各诸侯国国名;边疆布政使司多为古国或古民族名,只有较晚建立的贵州布政使司采用秦朝郡名。
    nbsp至明中叶,34;楚34;所的指代地域范围边界已不再模糊,明确为湖广布政使司,即清代的湖南湖北两省地域。成书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的《楚纪》就明确将34;楚34;与湖广布政使司对应。《楚纪》开篇详细介绍了明代湖广地区的行政区划,紧接着的按语中说:我皇祖见高千古、功冠百王,乃分封宗藩于天下,以法先王显比之道。列司以统府,列府以统州、县,以酌后世独运之权。而又恩法并行、威惠懋着,以绥蛮荒、以操古今合一之势。於乎,观诸楚而天下之政出于一矣。
    nbsp直到清康熙时期湖广左右布政使分疆而治,34;湖广省34;的称呼仍存在,并隐隐凌驾于湖南、湖北二省之上,如乾隆《大清会典·户部·疆理》就称34;湖广湖北省34;和34;湖广湖南省34;。直到嘉庆《会典》才完全清除此前因分省而遗留的34;湖广34;痕迹。嘉庆《清会典事例·户部·疆理》:34;京师顺天府、盛京奉天府、直隶省、山东省、……湖北省、湖南省34;。
    nbsp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楚不仅是湖广省的别称,也是湖南、湖北中任一省份的别称。两省细分可称34;楚南34;、34;楚北34;,亦被称为34;南省34;、34;北省34;。相对具有地方历史文化含义的别称34;湘34;、34;鄂34;也渐渐兴起,但起初都挂着34;楚34;这一前缀。湖北被称为34;楚鄂34;,如乾隆间湖北人崔应阶在山东做巡抚,作《黄冈二石桥记》和《重修五龙潭神祠记》,均自署34;巡抚楚鄂崔某34;。同样地,湖南亦有34;楚湘34;的说法,比如34;瞿木夫中溶,嘉定名士,钱竹汀宫詹女夫,官楚湘藩幕,适开湖南通志局34;。
    喜欢。

第422章 楚国历代君主17[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