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释——贴现[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book5.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p; nbsp“要让10年后的元,等于今天的9900元,我每年的利率相当于是多少?”
nbsp我们使用贴现公式:
nbsp现值=未来价值nbsp;
nbsp其中:未来价值nbsp=nbsp元;现值nbsp=nbsp9900元;nnbsp=nbsp10年;rnbsp=nbsp年贴现率(我们要求的结果)。
nbsp最后,解得:r≈0.1%
nbsp这个结果表明:如果你现在花9900元买下这张10年后兑付元的债券,你相当于每年只赚了0.1%的利息。
nbsp而银行现在就能给你的无风险利率。
nbsp所以,你还会在现在花9900元,去买这张10年后可以兑换为元的债券吗?
nbsp如果你是一个想要赚钱的,理性的投资者,那么答案当然是:不买。
nbsp因为这张债券看起来最终是赚了100块,但“锁死”了这笔钱整整10年,却只换来连银行利息都不如的收益。
nbsp这笔账一贴现,立刻就能看出它背后的“虚胖”。
nbsp这就是贴现的威力。
nbsp它让所有“未来的承诺”,都被打上了一个现实的折扣。
nbsp贴现率这东西不看别人说得多动听,多么天花乱坠,它只看——
nbsp多久兑现?
nbsp兑现时值多少钱?
nbsp年化收益率跟无风险收益率相比如何?
nbsp每一点,都是冷冰冰的计算,但也正是这些计算,才构成了这个世界上资产之间的真实价值秩序。
nbsp另外,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
nbsp贴现率,其实并不一定是银行利率。
nbsp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为了方便读者理解,选用了大型国有银行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作为贴现率的参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但这只是一个标准化、低风险场景下的贴现率,放在实际生活中,它远远不够用来概括每个人的真实判断。
nbsp因为——每一个人,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贴现率。
nbsp这种贴现率,不一定写在合同上,甚至不一定能用数学公式准确表达。但它确实存在,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看法。
nbsp它是你对未来风险的主观判断,是你对等待是否值得的信念程度,是你对时间、机会、资源、成本之间权衡后的心理定价。
nbsp举几个更生活化的例子:
nbsp比如,某人说:“我不想存银行,我宁愿现在花掉。未来的元,在我眼里可能只值8000元。”
nbsp这意味着他心中的贴现率非常高,可能是因为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厌恶,或者对当下的消费满足感更看重。
nbsp而另一个人可能会说:“我现在宁愿少花一点,去买一份10年后的保障。”这个人的贴现率就是那种很低的类型,愿意为了长期收益做短期的牺牲。
nbsp总而言之,贴现率,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你愿意为“未来的等待”打多少折?
nbsp有人等得起,有人等不起;有人相信未来,有人只信现在。
nbsp而这份由个体经验、情绪偏好、所处环境、思维方式共同构成的“等待折扣系数”,便构成了每个人心中那道看不见,甚至无法意识到的贴现率曲线。
喜欢。
概念解释——贴现[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