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幸好遇见神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4章 民怨[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book5.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自己独自管辖一片区域后,阴卒司鬼卒(其实是鬼将)萧西风忙碌了起来。
    nbsp每天鸡叫三遍时,是日游卒开始干活的时辰。他便出发去收拢鬼魂。
    nbsp这么大片区域,人世间每日每夜都有人死去。
    nbsp收拢鬼魂就是阴卒司鬼修的日常工作。
    nbsp萧西风属于阴卒司日游所。自然,阴卒司还有夜游所。
    nbsp夜游所的鬼卒、鬼将、鬼帅不是来自人间的阴魂。
    nbsp他们不能见阳光,修炼的功法与日游所也不相同。
    nbsp他们通常在特定区域活动。
    nbsp日游所的禁忌是不要夜里去收阴魂。
    nbsp因为日游卒本身是来自人间的鬼魂,所修功法是凝婴路子、自带阳气。
    nbsp刚死不久、懵懵懂懂的鬼魂,在夜里生猛的多,很容易撞上日游卒,魂飞魄散。
    nbsp一到白天,新鬼魂就本能找暗处藏匿,不敢乱动。日游卒去收拢他们时,不会有任何动静。
    nbsp随着南朝宋国军事行动的进展加快,萧西风的活计也多了起来。
    nbsp因为他发现:莫师兄分派给他的辖区内,人世间忽然鸡飞狗跳。死人比平常多了。
    nbsp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军爹将爷、官府衙差,一拨又一拨,来了才去、去了又来。
    nbsp他们就干两件事:清查户籍、抽丁;拿着朝廷欠条、向百姓强逼借债。
    nbsp萧西风关注的九座道观、78名道士也未能幸免。
    nbsp开始时,萧西风有些莫名其妙。
    nbsp因为他当过兵,还是三次。
    nbsp在他的印象里,南朝宋国军队人数非常充足,甚至有些冗余。
    nbsp而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南朝经济十分兴旺,朝廷应该积累了大量钱财。
    nbsp朝廷怎么忽然要拉丁、借债呢?
    nbsp作为鬼卒,这也不是他要操心的事。他不过是心里嘀咕几句而已。
    nbsp他关心的是那些道士的遭遇。
    nbsp结果,九座道观的浮财几乎全被借走,31名年轻道士被强制剥离道籍、加入宋军。
    nbsp萧西风过了很久才搞明白:原来他的“辖区”,全在最倒楣的南兖州范围内。
    nbsp而南朝宋国22州里,只有南兖州的名字,在“抽丁、募勇”、“借债”两份清单上。
    nbsp南兖州是原来北府军根据地。
    nbsp这里既有大量北方士族南迁而来,也有许多南方人投奔北府军而至。
    nbsp这里南靠长江,可以方便获得江南的人口、资金、技术。
    nbsp南兖州北边边界大致就是淮河,但其实那边是魏国,边界相当模糊。
    nbsp最初,南朝人惧怕胡人骑兵南下劫掠。
    nbsp后来随着魏国立国,拓跋氏三代皇帝逐步汉化,他们也开始习惯定居城市、畜牧兼农耕、安居乐业的日子。
    nbsp黄河至淮河间,魏军偶尔来袭,
    nbsp但二十年来,魏军几乎没有跨过淮河。
    nbsp大量土地和青壮劳力、充足资金、和平环境…这些条件,使得南兖州成了宋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nbsp从元嘉七年第一次北伐失败,到如今第二次北伐,这二十年里,南兖州不再是原来那片“衣冠南渡”后留下的荒芜之地,而是人畜兴旺、经济繁荣之乡。
    nbsp南兖州这次的遭遇,其实还有个隐蔽原因:南兖州刺史是二皇子刘濬。而主持确定两份清单名录的是太子刘劭。太子不喜二弟,因为太子之母文元皇后不喜欢二皇子之母潘淑妃。据说,后宫中,潘淑妃最美。
    nbsp所谓“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由此事也可见一斑。
    nbsp提出“抽丁、募勇、借债”议案的何尚之,也不是简单人物。
    nbsp他资格很老。最早是刘裕太尉府主簿,参加了北伐后秦之役,到过长安城。
    nbsp刘义符继位后,他转到二皇子刘义真府做谘议参军。
    nbsp刘义真是刘义符死党,所以他也算是跟着红人。
    nbsp刘义隆上位后,大量需要帮手。刘义符、刘义真两位兄长死后留下的幕僚,基本上是他能够信任的人。能用的都用。
    nbsp所以,何尚之也没被冷藏。
    nbsp他历任多个职务,直至尚书左仆射(正二品)、中护军(正三品)。
    nbsp正二品文职加正三品军职,可谓文武兼备,位高权重。
    nbsp他最明显特点是与彭城王府一系官员不合。
    nbsp刘义康的头号拥趸、宰相刘湛,与何尚之是儿女姻亲,却被他举报“谋逆”而遭刘义隆杀戮;
    nbsp范晔、孔祥先想论证“兄终弟及”的合法性,意图是推彭城王刘义康继承皇位。
    nbsp何尚之与二人都有交情,但仍毫不迟疑检举他们,致使二人被砍头。
    nbsp以上这些事,让刘义隆对何尚之信任有加。
    nbsp不仅如此,何尚之还是一位理财专家。
    nbsp有段时期,民间有人私铸四铢钱冒充五铢钱流入市场。
    nbsp江夏王刘义恭建议朝廷发行大小两种铜币,以遏制民间私钱。
    nbsp何尚之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江夏王的建议很不靠谱。
    nbsp他无惧江夏王声望,公开极力反对。
    nbsp甚至在与对方当面辩论时,出言硬怼刘义恭。显示出文人风骨。
    nbsp皇帝刘义隆采纳江夏王建议,发行大小铜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货币市场乱了套。
    nbsp朝廷于是不得不取消大小铜钱法案。
    nbsp这也证明了何尚之的先见之明。
    nbsp何尚之提出的“抽丁法”、“募勇法”不久就落实到位。
    nbsp剩下的就是“国债法”的继续推行。
    nbsp这次国债推销,经历了两个阶段。
    nbsp第一阶段,民户家产超过50万铢(铜钱)的、僧尼道家产超过20万铢的,一律借四分之一给朝廷。战事结束即还。
    nbsp四分之一家产也就罢了。关键是还债日期,一看就是活扣死结。
    nbsp“战事结束”,什么时候结束?
    nbsp如果战事一时半会难以结束,那就拖着。白纸黑字就这意思!
    nbsp老百姓更担心的是:如果宋国战败,这根本就是死账。
    nbsp战争还没开始、还没战败都得借钱。如果战败了,就更加没钱还账。这是肯定的。
    nbsp还有,万一被灭了国…老百姓当然不敢提这茬,这是杀头之罪。
    nbsp但老百姓心里明镜似的呢:朝廷借百姓钱打仗,这是妥妥的亡国之举啊。
    nbsp那些有钱人家真是欲哭无泪。
    nbsp第二阶段,大户人家都扫荡了一遍,战争还没完,似乎钱又不够了。
    nbsp交战开始时,前线传来捷报,说是大军所向披靡,取得了巨大战功,朝廷得再筹集资金奖励将士。
    nbsp后来,传来前线行动不顺消息。据说可能要进入持久战。
    nbsp反正一句话:还得继续向民间借钱。
    nbsp于是,这次不仅扩大了借钱的州郡范围,也降低了门槛。
 &n

第364章 民怨[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