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0章 论孔子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的智慧[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book5.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nbsp在《论语?述而》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这短短八字,如同穿越千年的箴言,凝练着孔子对自然、生命与道德的深刻思考。它并非简单的行为记录,而是儒家思想中nbsp“仁爱”“中庸”nbsp理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源头。时至今日,当人类面临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时,重新解读这八字箴言,不仅能让我们窥见古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更能为当代社会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宝贵的思想滋养。接下来,我们将从字面含义、时代背景、思想内核、古今实践及当代价值等多个维度,深入探寻nbsp“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背后的深厚底蕴。
    nbsp一、字面解析:孔子渔猎行为的细节与分寸
    nbsp要理解nbsp“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的深层含义,首先需准确把握其字面所指。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渔猎方式、对象选择的精准界定,体现了孔子在利用自然资源时的严谨态度与分寸感。
    nbsp“钓而不纲”,其中nbsp“钓”nbsp指的是用鱼竿钓鱼,这是一种单人操作、针对性捕捞的方式,一次通常只能捕获一条鱼;而nbsp“纲”nbsp则是指在河流或湖泊中横拉一根大绳,绳上系满鱼钩或网眼极小的渔网,能够一次性大量捕捞鱼类,甚至连幼鱼都难以逃脱。孔子选择nbsp“钓”nbsp而非nbsp“纲”,本质上是在主动限制捕捞规模,避免对鱼类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在古代社会,渔业是人们获取食物的重要途径之一,若一味追求nbsp“纲”nbsp这种高效却掠夺性的捕捞方式,短期内虽能获得大量渔获,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鱼类数量锐减,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孔子的选择,正是基于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朴素认知,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与保护自然之间找到了平衡。
    nbsp“弋不射宿”,“弋”nbsp指的是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这种方式既能捕获鸟类,又能通过绳子回收箭矢,是古代常见的捕猎方式;“宿”nbsp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栖息在巢中的鸟类,二是指夜间归巢休息的鸟类。孔子nbsp“不射宿”,首先体现了对鸟类生存状态的尊重nbsp——nbsp夜间或栖息时的鸟类,往往处于放松、无防备的状态,此时捕猎,违背了nbsp“不趁人之危”nbsp的道德准则;其次,归巢的鸟类中,很可能有孕育幼鸟的雌鸟或需要哺育的亲鸟,若射杀这类鸟类,不仅会导致个体死亡,还可能造成鸟巢中幼鸟因失去照料而夭折,对鸟类种群的繁衍造成严重影响。从更深层次来看,“不射宿”nbsp也暗含着对生命节律的顺应nbsp——nbsp鸟类昼出夜伏,这是自然赋予的生命规律,孔子不破坏这种规律,正是nbsp“天人合一”nbsp思想的早期体现。
    nbsp细究孔子的这两种行为,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鲜明的nbsp“克制”nbsp与nbsp“选择”。他并非完全反对渔猎nbsp——nbsp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渔猎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完全禁止不现实;也并非盲目进行渔猎nbsp——nbsp而是在渔猎的方式、时间、对象上做出了符合道德与生态规律的选择。这种nbsp“有所为,有所不为”nbsp的态度,正是儒家nbsp“中庸”nbsp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具体实践,既不极端地nbsp“征服自然”,也不消极地nbsp“敬畏自然”,而是以理性、适度的方式与自然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
    nbsp二、时代背景:春秋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思潮
    nbsp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也不例外。要真正理解孔子这一行为背后的思想逻辑,就必须将其置于春秋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思潮中进行考察,探寻其产生的现实基础与思想渊源。
    nbsp从生态环境来看,春秋时期(公元前nbsp770nbsp年nbspnbsp公元前nbsp476nbsp年)的中国,虽然已经进入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的阶段,但整体生态环境尚未遭到大规模破坏。当时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生产力水平有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程度远低于现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仍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湖泊与湿地,鱼类、鸟类等生物资源相对丰富。然而,随着铁器的推广与农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力度逐渐加大nbsp——nbsp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人们开始砍伐森林、开垦沼泽;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与财富,一些贵族与平民开始采用nbsp“纲”“罟”(细密的渔网)等掠夺性的渔猎方式,导致局部地区出现了鱼类减少、鸟类迁徙的现象。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亲身经历了这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初步影响,他敏锐地意识到,若任由这种掠夺性的开发方式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自然资源枯竭,最终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既是他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对当时日益加剧的生态破坏现象的一种无声抗议与引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从社会思潮来看,春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nbsp“轴心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开始萌芽,对nbsp“天”“人”“自然”nbsp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在儒家思想产生之前,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nbsp“敬天”“畏天”nbsp的观念nbsp——nbsp人们认为nbsp“天”nbsp是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者,自然万物都是nbsp“天”nbsp的恩赐,人类应当对nbsp“天”nbsp保持敬畏,不能随意破坏自然。这种观念在《尚书》《周易》等早期文献中均有体现,例如《周易?系辞》中提到nbsp“天地之大德曰生”,认为天地的最大功德是孕育生命,人类应当尊重这种nbsp“生”nbsp的力量。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继承并发展了这种nbsp“敬天惜物”nbsp的观念,将对nbsp“天”nbsp的敬畏转化为对具体生命的尊重与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他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而是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荣的伙伴;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符合道德准则,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自然、残害生命。这种思想不仅是对传统nbsp“敬天”nbsp观念的深化,也为后来儒家nbsp“仁民爱物”nbsp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nbsp此外,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与伦理观念也对孔子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的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仁”nbsp是核心的伦理准则nbsp——nbsp从nbsp“亲亲”(爱自己的亲人)到nbsp“仁民”(爱天下的百姓),再到nbsp“爱物”(爱自然万物),是儒家nbsp“仁”nbsp的思想的扩展路径。孔子认为,“仁”nbsp的本质是nbsp“爱人”,但这种nbsp“爱”nbsp不应局限于人类自身,还应延伸到自然万物。因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是nbsp“天”nbsp所创造的生命,都拥有生存的权利;伤害自然万物,本质上是对nbsp“天”nbsp的不敬,也是对nbsp“仁”nbsp的伦理准则的违背。因此,“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不仅是一种生态行为,更是一种道德实践nbsp——nbsp通过尊重自然生命,来践行nbsp“仁”nbsp的理念,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这种将生态行为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的思想,是儒家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nbsp三、思想内核:“仁爱”“中庸”nbsp与nbsp“天人合一”nbsp的体现
    nbsp“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看似是具体的渔猎行为,实则蕴含着儒家思想中nbsp“仁爱”“中庸”“天人合一”nbsp三大核心理念。这三大理念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孔子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也使其行为超越了单纯的生存需求,升华为一种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道德实践。
    nbsp(一)“仁爱”:从nbsp“爱人”nbsp到nbsp“爱物”nbsp的伦理延伸
    nbsp“仁爱”nbsp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孔子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在孔子看来,“仁”nbsp并非局限于人类社会内部的伦理规范,而是一种贯穿天地万物的普遍法则。他主张nbsp“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这里的nbsp“众”nbsp不仅包括人类,还包括自然万物。“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正是nbsp“爱物”nbsp思想的具体体现nbsp——nbsp选择nbsp“钓”nbsp而非nbsp“纲”,是为了避免过度捕捞导致鱼类灭绝,让鱼类能够正常繁衍,体现了对鱼类生命的尊重;“不射宿”nbsp则是为了保护栖息的鸟类,尤其是孕育后代的亲鸟,体现了对鸟类生命的关怀。
    nbsp这种nbsp“爱物”nbsp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nbsp“仁爱”nbsp思想的自然延伸。孔子认为,人类与自然万物同出一源,都是nbsp“天”nbsp的造物,因此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伤害自然万物,就如同伤害人类自身的同类,是违背nbsp“仁”nbsp的伦理准则的。他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一nbsp“恕道”nbsp不仅适用于人际交往,也适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nbsp——nbsp人类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自然万物同样如此。因此,以nbsp“己所不欲,勿施于人”nbsp的同理心对待自然万物,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便是nbsp“爱物”nbsp的本质。
    nbsp从nbsp“爱人”nbsp到nbsp“爱物”,孔子将nbsp“仁爱”nbsp的伦理范围从人类社会扩展到了自然领域,构建了一个包含天地万物的广义伦理体系。这种体系强调,人类的道德责任不仅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关爱他人,还在于保护自然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只有做到nbsp“爱人”nbsp与nbsp“爱物”nbsp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nbsp“仁”nbsp的最高境界,也才能确保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nbsp(二)“中庸”:适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nbsp“中庸”nbsp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其核心是nbsp“适度”“平衡”,反对nbsp“过”nbsp与nbsp“不及”。“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正是nbsp“中庸”nbsp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完美实践nbsp——nbsp孔子既不反对渔猎(“不及”,完全禁止渔猎不符合人类生存需求),也不主张过度渔猎(“过”,采用nbsp“纲”“射宿”nbsp等掠夺性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适度、可持续的渔猎方式,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找到了平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中庸”nbsp思想在渔猎行为中的体现,首先表现为对nbsp“度”nbsp的精准把握。孔子选择nbsp“钓”nbsp而非nbsp“纲”,是因为nbsp“钓”nbsp的捕捞规模有限,能够避免一次性捕获过多鱼类,尤其是幼鱼,从而保证鱼类种群的数量稳定;“不射宿”nbsp则是对捕猎时间与对象的限制,避免在鸟类最脆弱的时期(夜间栖息、孕育后代)进行捕猎,保证鸟类种群的正常繁衍。这种对nbsp“度”nbsp的把握,本质上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nbsp——nbsp自然万物的生长、繁衍都有其自身的节奏与规律,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这种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的承载能力,否则就会打破生态平衡,导致严重的后果。
    nbsp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中庸”nbsp思想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朴素理念。孔子深知,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若一味追求眼前利益,采用掠夺性的方式开发利用,必然会导致资源枯竭,影响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他主张nbsp“取之有度,用之有节”,通过适度利用自然资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后代留下生存空间。这种思想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也充分体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
    nbsp(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整体观
    nbsp“天人合一”nbsp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儒家思想中表现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认知nbsp——nbsp人类并非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个体,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正是这种整体观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孔子对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关系的深刻理解。
    nbsp在孔子看来,“天”nbsp是自然的总称,是万物的本源与归宿;人类作为nbsp“天”nbsp的造物,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滋养。因此,人类的行为必须与nbsp“天”nbsp的规律相契合,不能违背自然之道。“钓而不纲”nbsp符合鱼类生长繁衍的自然规律,能够保证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弋不射宿”nbsp符合鸟类昼出夜伏的生命节律,能够保证鸟类种群的延续。这些行为看似是对自然的nbsp“让步”,实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nbsp——nbsp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人类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存资源,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nbsp反之,若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会破坏nbsp“天人合一”nbsp的平衡状态,最终受到自然的惩罚。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虽然生态破坏尚未达到严重程度,但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通过nbsp“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的行为,向弟子与世人传递了nbsp“天人合一”nbsp的思想,告诫人们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这种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精华,也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问题、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nbsp四、历史传承:“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对后世的影响
    nbsp“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作为孔子生态思想的重要载体,自产生以来,便对中国历史上的生态观念、政策制度与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先秦时期的儒家弟子到后世的统治者、文人学者,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与实践,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人与自然关系。
    nbsp(一)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nbsp孔子之后,其弟子及后世儒家学者对nbsp“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拓展,使其成为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nbsp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的nbsp“仁爱”nbsp与nbsp“爱物”nbsp思想,提出了nbsp“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观点,明确将nbsp“爱物”nbsp作为nbsp“仁爱”nbsp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进一步阐述了nbsp“爱物”nbsp的具体内涵,主张nbsp“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其中nbsp“数罟不入洿池”nbsp的主张,与孔子nbsp“钓而不纲”nbsp的思想一脉相承,都是反对使用细密的渔网进行过度捕捞,保护鱼类资源;“斧斤以时入山林”nbsp则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主张在适当的时间砍伐树木,避免破坏森林生态。孟子的这些思想,将孔子的具体行为上升为系统的生态伦理主张,进一步丰富了儒家生态思想的内涵。
    nbsp荀子虽然在人性论等方面与孟子存在分歧,但在生态思想上同样继承了孔子的理念。他提出nbsp“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的观点,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类应当nbsp“制天命而用之”——nbsp这里的nbsp“制天命”nbsp并非征服自然,而是认识、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荀子还提出了nbsp“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王制》)的主张,明确要求在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关键时期,禁止进行捕捞、砍伐,这与孔子nbsp“弋不射宿”nbsp保护鸟类繁衍的思想完全一致。荀子的这些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生态思想的实践性与制度性,为后世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到了宋代,儒家学者对nbsp“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的思想进行了更深入的哲学阐释。程颢、程颐提出nbsp“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遗书》)的观点,将nbsp“仁爱”nbsp思想与nbsp“天人合一”nbsp思想进一步融合,认为nbsp“仁”nbsp的本质是将天地万物视为与自己一体的存在,因此必须关爱自然万物。朱熹则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nbsp“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进行注解,指出孔子nbsp“不纲”“不射宿”nbsp的行为,是nbsp“圣人之仁,及于物也”,强调这是孔子nbsp“仁爱”nbsp思想在自然万物上的体现。宋代儒家学者的这些阐释,使孔子的生态思想更加系统化、哲学化,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nbsp(二)对古代生态政策与制度的影响
    nbsp“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思想文化,还对古代的生态政策与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统治者基于儒家的生态伦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自然资源、规范人类行为的政策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古代的生态环境。
    nbsp早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就包含了生态保护的内容。《商君书?垦令》中规定nbsp“一山泽”,即由国家统一管理山林川泽,禁止私人随意开发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此外,秦国还规定“春不得伐木,夏不得捕鱼”,明确禁止在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关键季节进行开发活动,这与孔子nbsp“弋不射宿”nbsp保护鸟类繁衍的理念高度契合。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为秦国的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提供了保障。
    nbsp到了汉代,统治者进一步将儒家生态思想融入国家制度。汉武帝时期,颁布了nbsp“四时之禁”,规定nbsp“春禁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汉书?宣帝纪》),明确禁止在春季砍伐树木、破坏鸟巢、伤害幼鸟与幼虫。这一规定不仅涵盖了孔子nbsp“弋不射宿”nbsp对鸟类的保护,还将保护范围扩展到了树木、幼虫等更多生物,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意识。此外,汉代还设立了nbsp“虞官”nbsp这一专门负责管理山林川泽、保护自然资源的官职,将生态保护纳入国家行政体系,使儒家生态思想的实践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nbsp唐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生态保护政策方面也取得了显着成就。唐太宗李世民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nbsp“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多次下令禁止过度捕捞与砍伐。据《唐会要》记载,唐太宗曾下令nbsp“禁岭南诸州采珠”,因为当时岭南地区为了获取珍珠,大量渔民采用破坏性的方式捕捞,导致海洋生态遭到破坏,渔民也因过度捕捞而生活困苦。这一禁令的颁布,不仅保护了海洋生态,也保障了渔民的长远利益,是孔子nbsp“钓而不纲”nbsp可持续利用资源思想的具体实践。此外,唐代还在《唐律疏议》中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例如nbsp“诸盗园陵草木者,徒二年;若盗他人墓茔草木者,杖一百”,通过法律手段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了生态保护的力度。
    nbsp宋代在生态保护方面延续了唐代的制度,并进一步创新。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立即颁布诏令nbsp“禁民伐桑枣为薪”(《宋史?太祖纪》),因为桑枣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砍伐会导致农业生产受损与生态失衡。此外,宋代还推行了nbsp“方田均税法”,其中规定对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进行登记管理,合理规划开发范围,避免过度开发。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宋代的生态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稳定,也为宋代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nbsp明清时期,虽然随着人口增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生态压力日益加大,但统治者依然重视生态保护,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生态思想与政策。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nbsp“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明史?食货志》),通过鼓励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对树木资源的保护,也促进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清代则在《大清律例》中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保护的法律条文,例如nbsp“凡盗伐他人树木者,照盗赃论罪”,对盗伐树木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同时,清代还多次下令禁止在黄河、长江等流域过度捕捞,保护水域生态,防止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压力,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nbsp(三)对文人学者与民间行为的影响
    nbsp“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nbsp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不仅影响了统治者的政策制定,还深入到了文人学者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许多文人学者将孔子的生态思想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与生活实践中,通过诗词、散文等形式传播生态理念,影响更多的人。唐代诗人王维是着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深受儒家nbsp“天人合一”nbsp思想影响,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然万物的生机与美好,例如nbsp“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王维不仅在诗中表达生态理念,还在生活中践行nbsp——nbsp他在辋川别业隐居时,亲自参与农业劳动,种植树木、养殖鱼类,始终坚持nbsp“取之有度”nbsp的原则,不破坏自然生态,成为文人学者践行儒家生态思想的典范。
    nbsp宋代文学家苏轼同样深受孔子生态思想影响,他在被贬谪期间,始终关注民生与生态问题。在担任杭州知州时,苏轼发现西湖因长期淤积与过度开发,湖面缩小,生态遭到破坏,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还导致洪涝灾害频发。于是,他组织民众疏浚西湖,清理淤泥,并在西湖中种植荷花、菱角等水生植物,既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又为当地民众增加了收入。此外,苏轼还在诗文中多次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例如nbsp“君看岸边苍石上,石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对过度开发的担忧,进一步传播了儒家的生态思想

第180章 论孔子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的智慧[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