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皇孙: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8章 不能贸然行动[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book5.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亩产三十石,你莫不是在胡说?朱元璋惊呆了,狂喜不已!这简直是天赐之物!
    “千真万确!”
    朱政语气坚定:
    “起初我也不信,但此次郑和出海,特地在日本详查一番,亲赴石见银山,发现储量极为惊人,甚至远超想象!”
    朱元璋听罢不禁倒抽一口凉气。
    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在他眼里贫瘠的日本,竟蕴藏如此丰富的银矿,简直遍地是宝,远胜大明现有的银矿!
    若能夺下这银矿,岂不是意味着大明从此再无缺银之虞?
    想到此处,朱元璋心中一阵悸动。
    然而片刻后,他冷静下来,又无奈摇头。
    他深知朱政不会欺骗自己,况且郑和已亲自核实,此事必属实无疑。
    只是,这日本地形险要,攻打不易。
    孤悬海外,占据地利优势。
    当年元朝忽必烈也曾兴兵攻打,却未能如愿。
    六十一
    数千艘大小船只浩浩荡荡,掀起狂风巨浪,开启了远征倭国的征程。
    然而,天不佑元,飓风突至,导致全军覆没。
    忽必烈并未因此罢休,他整顿兵马,再度派遣大军出海讨伐倭国。
    遗憾的是,第二次行动同样遭遇飓风,损失过半兵力,就连统率也险些丧命。
    忽必烈对倭国的怨恨愈发深重,接连两次未见敌面便惨败的经历让他怒不可遏。
    即便如此,他依旧决定发动第三次进攻。
    但最终,因群臣反对及诸多事务缠身,计划未能实施,只能遗憾作罢。
    对此,朱元璋怎会不知?若非如此,面对倭国屡次挑衅,甚至杀害明朝使节、骚扰沿海地区的行为,以他征战四方、无往不利的气势,又怎能容忍?
    然而,朱元璋并非盲目冲动之人。
    他知道倭国虽有令人垂涎的石山银山,但银矿终究是死物,远征的风险实在太大。
    更重要的是,即便成功攻下倭国,后续如何治理又将是一道难题。
    他不愿像隋炀帝那样为了虚名而草率行事,而是秉持务实的态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于是,老朱缓缓闭上眼睛,权衡利弊之后,终究觉得此事并不划算。
    随即压下内心冲动,轻摇其头,说道:
    “政儿,倭国固然令人愤恨,我们亦恨不得挥师东进,捉拿匪首以正法!至于那石见银山,确是难得的宝地。
    但为了些许财物,便兴师动众,耗损国力,实在不值啊。”
    老朱目光灼灼,语重心长地对朱政说道:“政儿,凡事需三思而后行,权衡利弊,切勿轻举妄动。
    究竟是不是值得,必须心中有数。
    绝不可意气用事!作为一国之君,不仅关乎我朱氏一族,更关系到天下百姓及国家命运。
    这不是儿戏,稍有差池,就会严重削弱国力,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行事必须稳妥,不可贸然决定!我教你看史书时,特意让你引以为戒的便是隋炀帝的例子。
    隋炀帝何许人也?他并非昏庸之辈,反而是个很有才智、有胆识的人。
    然而,他最大的问题在于性情急躁,容易冲动,想到什么就立刻去做,步伐迈得太快。
    最终落得个**亡国之君的下场!”
    朱政听罢,点头称是。
    他知道,作为帝王,老朱的审慎与担忧合情合理,这才是优秀领导者应有的态度。
    毕竟,老朱没有他的全知视角,无法预见未来倭寇对中原带来的巨大灾难,否则断然不会如此犹豫。
    不过,朱政并无半分失落。
    老朱认为攻打倭国的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即便石见银山的利益也难以满足。
    但朱政早已有所谋划,他拿出一个土豆递给老朱,称倭国不仅有银山,还有这样的珍稀作物。
    朱元璋疑惑询问,朱政回答这是新的海外作物,亩产可达三十石。
    朱元璋不信,认为是三石,朱政笑着解释,倭国虽为蛮夷之地,却可能带来农业变革。
    “乖孙啊,你自幼在宫中长大,对耕作之事一窍不通。
    我来告诉你,咱们大明的粮食,正常亩产不过一石到两石,达到三石已是天赐之福。
    若说三十石,简直是天方夜谭!”
    朱政听完,却依旧神情严肃:“祖父莫疑,此作物名为土豆,亩产确实可达三十石,绝非三石。”
    “什么?亩产三十石?你莫要哄我!”朱元璋听得愣住了,瞪大双眼盯着朱政,仿佛怀疑自己听错了。
    一旁的刘和也被惊得说不出话。
    朱政再次笃定道:“祖父,此言千真万确。
    倭国人愚昧,不知其珍贵,而且他们那里还有红薯等高产作物,不知从何传来。
    据海外番人所言,已在家乡试验,产量令人惊叹,远超三十石。”
    朱元璋脑中如雷轰顶,双目圆睁,满脸震惊。
    亩产三十石!
    没人比他更明白这数字的意义。
    这是粮食,是救命粮,比金银珠宝重要百倍!
    于大明而言,这无疑是划时代的发现。
    自古以来,粮食便是华夏最重大的事。
    大明眼下气候逐年转寒,粮食产量锐减,各地灾荒频发,旱灾、蝗灾接踵而至,饥馑之态愈演愈烈。
   

第198章 不能贸然行动[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