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征得同意[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book5.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她们应该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两个人;然而另一方面,许小寒对自己的父亲有着强烈的爱恋,她渴望在精神上占有他,于是她排斥她的母亲。
张爱玲在变形人的塑造上也是相当成功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变形人中的典型,张爱玲依靠着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一个经受了吃人的礼教压迫的女性形象完美的展现出来,让人记忆犹深。
(三)红颜薄命
古人有句话是这样的:“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句话早就预示了自古美人皆薄命,古往今来,没有几个美人是能一生顺遂的,但凡知名的美人,大都早早地便死去,真正应验了红颜薄命这四个字。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也有这类人物的存在,她们的死,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是因为他人造成的,这些原因,都折射出了人物的人性。
1.为爱而死——《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她与项羽的爱情也广为流传,在张爱玲的笔下,她根据古史,描写了项羽乌江自刎前那一夜所发生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敢爱敢恨的虞姬。虞姬跟着叱咤风云的项羽南征北战,外表柔弱而内心坚强,只是时运不济,项羽兵败,她自刎而亡。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项王得胜,或许她能够裹上一件宫廷的外衣,她爱的是项羽,项羽爱的是他的大业。当得知四面楚歌的境地之后,为了自己不至于成为累赘,用一把小刀深深地刺进了自己的胸膛,自杀而亡,她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红颜却如此多情和命薄,大义与苟全面前,虞姬选择了前者杀身成仁,让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叹。尽管她是在对命运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把握的时候,选择了自杀的方式了断自己。可她心中有着对项王最真挚的感情,能够为了他做出一切的牺牲。
虞姬的死是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封建的,女性是依附男性存活的,而她不愿意成为项羽后宫中的一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四面楚歌的境地,她心知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不愿苟活,于是她死了。张爱玲写这篇小说时才16岁,但是她已经看清了人生华美的袍里所包裹的空洞苍凉的生命本质,也在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2.生病却不得治——《花凋》
《花凋》中的郑川娥也是一个典型形象,小说中这样写到“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在家里虽学不到什么专门技术,能够有个立脚地,却非得有点本领不可。郑川娥可以说一下地就进了‘新娘学校”。川娥的生命意义就是等待、等待,等待着姐姐们的出嫁和自己的成长,也等待着男人们的填补,但事实上,对于整个世界以及在家里人的眼中,川娥的存在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川娥的等待从来就没有被人肯定过,她等待着姐姐们的出嫁,目的是为了把漂亮的衣服在自己身上显现出来,可她姐姐们的异口同声及不合理的赞扬使她的等待被无声的否定了,这和她等待的爱情是相似的,川娥不得不为做“女结婚员”等待着,不懈努力着。然而她生了病,她的母亲害怕暴露自己的私房不愿意出钱为女儿治病,她的父亲因为她不是男孩也不愿出钱,她整个的生活变成了濒死之前漫长的等待,她的人生完全变成了在绝望中的煎熬,她亲眼看着自己“一寸一寸”地死去,她将被永远的留在那个阴冷、昏暗、死灭的世界里。留在碑上新式的行述“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回忆上的一朵花,永久的玫瑰……,安息吧,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大概这是一种悲情的嘲讽、形式的惋惜。
3.求真爱而不得——《半生缘》
《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受过多年教育的女性,毕业之后有了工作,她还做家教、打字等一些业余工作,以此挣钱来补贴家用。可是她的流氓无赖的姐夫,在得知她的姐姐曼璐无法生育时,竟打了她的主意。然而姐姐曼璐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纵容了丈夫祝鸿才的诡计。他们两人一起策划让祝鸿才逼奸成功。事后他们还监禁了曼桢,让曼桢把孩子生下来。那个时候,曼桢的母亲顾太太也知情,并且能够把曼桢从困境中救出的也只有顾太太,可是做母亲的眼睁睁地看着女儿被欺负却忍气吞声,并且没有把曼桢遭到囚禁的实情告诉曼桢的男朋友沈世钧。在被曼璐安排到苏州安家时,世钧给曼桢的信顾太太也不知道里面说了些什么,都一直揣在身上,但临走的时候还是把信让人转交给了曼璐,顾太太就这样又一次地出卖了曼桢,她认为只要能得到曼璐的钱,牺牲一下曼桢的青春是可以的,然而这让女儿曼桢彻底失去了美好的人生,这一切都是因为曼璐给了她一笔钱。可以说,是家庭中的亲人联合起来一起葬送了要追求真爱的曼桢的一生幸福。到了最后,她活着,但是她的心其实已经死了。
张爱玲描写了各式各样的女性,尽管她们的身份各不相同,却都着相同的命运。无论她们的身份是什么,不管她们是小姐还是丫鬟,是学生还是太太,我们都可以看出,她们作为传统意义上毫无生存能力的个体,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存下来,为了能有稳定的生活,不得不做出一系列的努力,然而结局却总是悲剧的。
二、女性悲剧形象塑造的原因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虽说命运各自千姿百态,却又都有相同之处。纵观张爱玲写过的小说、散文,她笔下的女性大多都是悲剧的,造成她们悲剧的原因有许多,有的是身不由己,有的是她们自己造成的,有的却是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宗法制度下,女性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封建伦理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呼唤个性解放的思潮为中国妇女解放提供了契机。新文学时期的第一代女作家深受影响,写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从多个角度探讨,并倡导妇女解放。她们首先接触到的是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等一系列新的人生理念,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族灵魂,她们用文学作品表达了中国知识女性觉醒后的思考和情感。她认为女性从心理、精神上根本就没有自我解放,女性依旧无法摆脱长期的男权社会所形成的亚文化特征。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微龙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的进步青年,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摧毁了她,她一步步地走进了梁太太布下的圈套里,和乔琪乔结婚,帮梁太太找人,赚钱养乔琪乔。她的人生充满了苍凉和绝望,然而却也是她心甘情愿选择的。正如张爱玲所写“外界的环境固然是女性自甘为奴的重要原因,但是女性生生世世自甘为男人哭泣,做男人的牛马,或者力争做牛马......”所以说,张爱玲的女性创作主题较之其他女作家更彻底、更决绝。在她看来生活在旧文化没落背景下的妇女,其命运是“处在人生的最边缘上”,都是生不由己的,她们最好的出路是找到一个好的归宿,成为一个守旧的妻子。学历、工作不过是“一份昂贵的嫁妆”,最终逃不脱命运的安排,甚至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二)独特的个人经历是导致其悲剧风格的重要原因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她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与之相衬的幸福生活。她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衣食无忧、坐享其成、奢侈颓废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一步步地堕落下去。而母亲给她的则是另一种影响:虽然出身名门世家,思想观念却不保守,追求新式生活,是那个时代的新式女性。于是,她较早接受了古典文学的训练和熏陶,又从小受到母亲西式生活的影响,对于她日后的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家庭不幸以及亲情的缺憾使得她对于世界,人生有了自己的看法。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笔下的人物几乎没有纯粹的爱情,她们的爱情观是残缺的,葛微龙爱得卑微,白流苏以其说爱还不如说是算计,许小寒和曹七巧爱得畸形,这些人的爱,都是不完整的,都不是符合世界主流思想的。张爱玲因为自己幼年时父母的相处以及胡兰成对她的伤害,不愿意相信爱,这些想法,都在她的小说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张爱玲出身于书香世家,三岁背唐诗,四岁读《红楼梦》。从小酷爱阅读《红楼梦》、《金瓶梅》和《海上花列传》等古近代小说,给予了她许多创作灵感。对此,她曾说:“《红楼梦》、《金瓶梅》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源泉,尤其是《红楼梦》。”对《红楼梦》和《金瓶梅》她不仅从小就爱读,而且做过很深的研究,所以她对封建旧式家庭的礼仪、习俗了解很深,这也使她在今后的创作中对一个个封建家庭的描绘显得轻车熟路。例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微龙,因家庭情况贫穷不得不去求助姑母,心态犹如初入贾府的刘姥姥,但是姑母却没有王熙凤仁慈,她留下微龙,不过是为了借助她的青春为自己弄人,从文章的言辞上,都可以看出红楼梦式的特色。
(四)西方现代文化对作者的影响
张爱玲对人类的认识在思想文化气质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存在着内在的同步性,因而她的小说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西方文化影响的印迹。在《双声》一文中,她自称“在英美的思想空气里长大的。”她从小便受到来自家庭的西方文明气氛的熏陶,后来的中小学教育又都是在美国教会所办的学校中完成的。在中学,她接触了较多的西方文学艺术作品,进入香港大学后,教师在各家作品选读中曾极力推荐毛姆等现代作家的作品。英美的思想空气对她精神世界的浸染与她自身经历中的生存危机、精神危机相互作用,使她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采取了主动认同的态度,并以西方现代主义者的眼光看待人生。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明显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小说中大量描写了人物的变态行为,这些变态行为的描写与弗洛伊德思想的某些想法有明显的相同之处。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本能中最活跃的一种,它与生俱来且贯穿人的肉体生命和人格成长的全过程,如果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焦虑、烦恼等。它们应该得到及时的疏导,否则就会使人的心理发生扭曲、甚至变态。”曹七巧由于丈夫的残疾重病,她的性本能一直被压抑,这带给了她无尽的痛苦,再加上她出身底下,如果不是丈夫病重,她根本就进不了姜家大门,所以下人们也看不起她,这一切都是造成她性格扭曲的因素。
总的来说,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当时大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封建社会一直致力于推崇男尊女卑的观点,他们认为女性就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十二个字将女性的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女子一生只能依附他人而活。另一方面,是由作者的自身经历造成的。张爱玲童年时期的经历以及她成年之后的感情经历也是导致她笔下女性形象悲剧的原因。
三、女性形象塑造的意义
看一个人的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看一个人的文章也同样可以了解这个人。张爱玲在女性文学创作这一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她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命运的棋盘上挣扎着,却始终挣脱不出来。张爱玲专爱写旧时代的女性,她笔下的女性各有各的特点,而她在抒写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融入自己独到的悲剧观。张爱玲作为一个新旧时代交织下的女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诸多女性形象的创造,真切的传达了她对人生的特殊感悟。她既关注女性命运,又对女性的生存现状感到不满,于是就将其中的不满通过自己笔下的女性悲剧表现出来。
(一)对五四女性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作家表现自我的欲望如同刚开闸的潮水,急不可耐地奔涌出来。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人性中自私、冷漠、残酷的揭示,有她自己生活经历的现实基础,但这个现实是在她“主观放大镜”下的现实,有别人达不到的深度,也有难以避免的偏颇。从她作品中人物内心的体验,可以看出作者自己的内心体验;从她对人物的剖析,能看出她的主观色彩与自己生活经历的投影。与张爱玲同时代的作家柯灵也写道:“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将香港换成上海,流苏换成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关于人生的思考,两性的关系,人的生存状态等问题,张爱玲以自身的体验在不同的作品中做出了回答。
(二)对女性灵魂的重新审视与女性命运的深入探寻
张爱玲对于女性灵魂深处的挖掘是触目可见的,她探寻不同女性的灵魂深处,以及她们各不相同却又结局相同的悲剧命运。在张爱玲的笔下,每个女性的背后都仿佛有着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手在冥冥之中推动着她们的命运,使她们走向悲剧。
1.对女性自我价值的挖掘与确立
张爱玲对女性弹奏的是悲悯与痛惜的音调,对她笔下的女人自身的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进行人性探视。她把女性放在世俗人生此岸,而不是理想世界彼岸,让她们于人生荧屏前敞开没有一个“完好”的灵魂,展露她们各个不同的缺陷和变异,意在启示人们懂得: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去剔除积存在深层意识中的锈斑,带着一颗扭曲的灵魂,不去改变已经长期习惯了的性格的平庸,也就没有独立人格的追求、没有本体素质的提高,女性就无法解放自己,也无法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2.对女性归宿的思索和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
她以其审视女性的独特的冷静的目光,在一种性别角色反思的高度上揭露女性究竟沉沦到什么程度;她以否定现代生态下女性女奴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和桎梏。
(三)张扬深刻的女性觉醒意识
张爱玲的写作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她对于女性生存的艰难和深切的痛苦感受,再加上她自身的体验感悟,形成了她对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冷漠的笔触。在张爱玲的笔下,她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既无情地批判旧意识、旧观念对她们的残害,又憎恨她们的自轻自贱。她希望那些女性能够真正觉醒,来反抗自己所遇到的不公平。正如《半生缘》中的曼桢,《封锁》中的吴翠远,《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微龙等,她们拥有着独立的思想,坚韧、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幻想和憧憬,但最后,她们还是不能摆脱自己身上的束缚,成为了一个个牺牲者。
1.打破男性化视点和创立女性
第146章 征得同意[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