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并不看好的正学书院[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book5.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国子监有两条规矩:
    其一,单科前三,且教授、训导、知府三人中有两人认可,给予举荐,少一个人都不行。
    其二,单科前三,自认为可以进入国子监者,可申请将试卷送国子监,由国子监评判与决定。
    目前特招进入国子监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以整体成绩,给出招募成绩线,超过则入,低于则落。
    许勋是安全局的人,掌管着整个台州府的情报,对于正学书院自然也没少关注,很清楚那里的教学模式与教程安排:
    四成课业用于认识、背诵四书五经与理学等儒家典籍。
    三成课业用于探讨、辩论四书五经与理学等儒家典籍。
    两成课业用于根据四书五经与理学等儒家典籍写文章。
    一成课业用于杂学修习。
    每个月的情况基本就这样,最多分出来点时间一起去看看孔圣人,再给亚圣孟子上炷香。
    黎明即起,两更休息,几乎全部时间都这样安排。
    筹算、兵法、医学、匠学、农学等等杂学,在正学书院比打杂的还打杂,每个月安排的时间少之又少,与国子监、府州县与社学的儒学、筹算占六成,杂学占四成根本无法相比。
    正学书院的弟子,他们想要进入国子监,唯一的希望就是儒学院的特招,不过在改良儒学盛行的当下,他们的文章当真能取得府学教授、训导、知府的认可吗?当真可以通过国子监的评判吗?
    许勋打心里不认为存在这种可能,即便存在,一年最多三个人,六年十八个人,六年之后,谁还会认可空谈心性的未改良过的儒学?
    学问不会死,但会衰落,会无人问津。
    当方孝孺这些人的主张再没有人认可与追随时,朝廷改良儒学就真正成功了。一直无法进入仕途的正学书院,还能活多少年?
    要知道支撑正学书院的人,大部分是江浙大户,是他们在出钱出粮,而他们的根本目的是送自家人进入国子监,争取进入仕途,而不是单纯去听课,自我净化去的。一旦江浙大户失去了对方孝孺的兴趣,只靠着地方百姓,很难振兴正学书院。
    何文渊坐下,整理了下衣襟:“正学书院的学问如何,那就等考试结束之后,由一众先生共同评判吧。实事求是,择优而入,不优则罢,我们需要为朝廷把好关。”
    孙安、江圆等人连连点头。
    好与坏,一切以成绩来论。
    大明文教处在最好时代,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会被埋没。而那些想要浑水摸鱼,想要取巧的人,是不会有机会的。
    两日后,府学考试结束。
    在监察御史的监督下,孙安、陈良佐、吴鼎等人开始拆卷评判。而与此同时,钱塘县学的龙门也已打开,于谦迈着自信的步伐,走过龙门……

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并不看好的正学书院[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